2021年1月27日

向歐洲華人餐飲業者分享信仰

洪祥平
歐洲餐福使團聯會總幹事
(圖:洪祥平父女)

宣教的使命來自耶穌,教會和信徒責無旁貸。這些年來,宣教不斷轉型,群體這名詞愈來愈多人認識。研究宣教的人常以群體代表未得之民,向某些群體傳福音成為特殊的挑戰,因為這可能牽涉專業知識、語言或群體的特殊性,餐飲業就是十分龐大的群體。

近幾十年來,許多華人在歐洲各國謀生,他們大多從事餐飲業。不論在歐洲哪個國家,凡有人的地方就有華人和中國餐館,而且數目愈來愈多,逐漸成為當地的主要飲食來源。然而從事餐飲業的華人的作息時間有別於一般人,不能配合教會聚會時間,他們漸漸成為教會未能關顧的一群。

在宣教上,歐洲中餐廳的龐大群體屬於被遺忘的一群,由於工作時間長,他們成為難以攻克的福音戰線,亦是目前歐洲華人圈子裡未信者最多的一群,因此神興起餐飲業佈道事工(簡稱「餐福」),這不單是教會內部的團契,同時也是本地宣教,甚至普世宣教的屬靈爭戰。

知己知彼

教會必須清楚餐飲業僑胞對福音的需要,並認同主耶穌基督的福音是他們的出路。

一.從世界觀來看,這是龐大的群體,在華人當中更是未得的群體,行內人大多未信主。

二.這個特殊群體白日爐頭,夜間枕頭,生活極其枯燥和忙碌。刻板、孤單、社交圈子狹窄、精神生活貧乏,容易染上惡習。

三.離鄉別井,妻離子散,情感上毫無寄託,對當地沒有歸屬感,以前多返鄉歸老,現在走不得,抱著只好活下去的心態。

四.新移民欠債,但報喜不報憂,抱著必須要衣錦才還鄉的心態。由於語言不同及學歷低,除了從事餐飲業以外別無選擇。

步出教會,進入人群

餐飲業者屬於基層群體,生活圈子狹窄,也是社會上最多家庭問題的一群,極需要愛和關懷,但他們自我封閉,不易與人接觸,教會需從幾方面入手:

一.先客後友:先成為他們的客人,建立關係後,才有機會關心和幫助他們。我們堅持定期到幾家餐館用膳,他們的廚藝可能不太理想,但為著主耶穌基督的緣故,仍然光顧「福音飯」。開始時不急於傳福音,但要以基督徒的品格進膳,慢慢與他們熟落,以關心幫助建立關係,才有機會把他們帶到主前。

二.小孩:家長知道教會是好地方,雖然自己不願上教會,但他們很希望兒女上教會學好。教會可安排嬰兒車,主日接小孩到教會,與他們建立關係;復活節、聖誕節或教會慶典時可安排小孩表演,再由小孩邀請家長前來參觀。

三.社關:許多餐飲業僑胞都是半途出家,教育水平較低,在語言或政府條例上有許多不明白的地方。若教會有這方面的人材,不妨舉辦有關的座談會,成為幫助他們的橋梁。

四.玩樂:餐飲業者在一般人忙碌的時間休息,社區活動或節目永遠沒他們的分兒,但他們仍然需要這些團體生活,教會可在他們休息時安排活動,如郊遊、燒烤、體育活動等。

福音中途站

餐飲業者信主後,我們很快把他們帶入教會參加主日崇拜,但未能進入合適的團契時,他們在教會的生存率較低,除非當中有許多餐飲業信徒。因此教會必須了解以下問題:

一.教會多數在週日舉行主日崇拜,但餐飲業於週日最忙碌。

二.教會會友大多是職業高的華僑,週日不用上班,與餐飲業者的學歷或生活習慣不同。

三.餐飲業者是體力勞動者,不慣坐一個半小時參加崇拜,加上初信,也不太明白講員的信息。

四.餐飲業者面對工作和家庭壓力,很少機會傾訴心事,與同業相聚便大發言論。

餐飲業者需要作為中途站的生活團契,讓他們在當中學習和成長,才進到教會。

一.開始時每月一次聚會(再按需要增加),每次約五至十五人(這樣才能彼此關懷及照顧,每人最多關心三人)。

二.組織盡量簡單:基層人士不喜歡架構。當中也有小群體,每一群體都有領袖,操練及鼓勵他們。

三.建立神話語的權威:基層人士重視權威,講義氣,讓他們更認識《聖經》,不要把牧師偶像化。

四.兩週一次同工禱告會,每三個月一次事工討論會,每年一次退修會及郊遊。

五.輔導者與領袖不一定在餐廳工作;每次除了參加聚會,還可舉辦探訪。

讓餐廳成橋頭堡

餐福是餐飲業者向同行傳福音,這較外行人向他們傳福音來得容易,因為大家的背景和工作相同,同樣經歷那不足為外人道的辛酸,作息時間有別於一般人,能配合他們聚會的首選地點就是餐廳,打烊後合併桌子便可聚會。

教會可借用信徒經營的餐廳聚會,但需要教會及同工支持,可舉辦的聚會包括:

一.福音聚會:如團契、佈道會、聚餐等。

二.福音預工座談會:可邀請未信主的同行參加,討論衛生、員工、稅務、賭博等問題。

三.在餐廳裡擺放福音書報和單張(中文或當地語文皆可),或在發票、餐單、外賣單印上經文。

四.在傳統節日舉辦福音聚餐(收費聚餐)。

五.播放福音歌曲及福音電影等。

任何傳福音的方法都可在餐廳進行,只要由信徒經營,教會又願意配合,不用餐廳老闆費煞思量,任何一家信徒餐廳都願意合作。福音餐廳不一定用口傳福音,神必用任何方法叫福音種子成長,因為這是祂的工作啊!福音餐廳的對象是所有人,包括餐飲業同行、僑胞,甚至外僑。

信徒專心經營餐廳,在經濟上有能力支持教會事工,教會又願意到餐廳作教導和傳福音,那豈不是很好的配搭嗎?信徒好好利用自己的專業經營餐廳,教會便可用作教導和牧養,一同配合開展福音事工,各盡所能,各盡其職,互相效力,彼此同心。

長線事工需教會合作

餐福是長線事工,需花上數年才有果效,並需要多關心、多協助、多擺上人力及物力,同區的幾家教會聯合展開餐福事工更事半功倍。餐飲業信徒得到教牧同工的認同和支持,再專心禱告尋求餐福方向,順服主及按照祂對我們的感動作工,尋求神的旨意和印證。

人飢餓才會找食物;同樣地,看到事工的需要才有感動參與,因此歐洲餐福的主菜是短宣探訪。餐福鼓勵信徒探訪其他國家的教會,雖然只是三、五天,這也配合餐飲業信徒的需求,這幾天一同接受培訓、逐家探訪、吃「福音飯」、一同分享、參與午夜佈道會,短短幾天讓他們看到眾餐飲業僑胞的需要,也看到其他教會信徒在主裡擺上和事奉,幾天的短宣探訪讓我們看到聖靈在當中激勵了很多信徒。

 

有人說,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中國經濟開放,許多僑胞都往外跑,因此全球有數不盡的中餐廳及外賣店。靠著神的恩典、聖靈的帶領,餐福於六十年代在歐洲發起,二○○六年第一屆利馬(Lima)世界餐飲業宣教大會拉開餐福運動旗幟,並迅速在北美洲燃燒起來。

下次進到僑胞經營的餐廳時,你對他們付上主的愛和關心,便已經開始餐福了。多去幾次同一家餐館,你已經在吃「福音飯」。享受美食時,想到招待員和廚師也蒙主所愛,你會不期然地關心他們。

我深信有一天,每家餐廳都得到主的賜福,成為福音小站,承擔福音遍傳的責任。餐福現時只在華人群體興起,神把這異象放在華人教會並非偶然,必定有祂的心意。二百年前福音進中國;二百年後,中國餐館遍布全球,只要我們把福音傳給每家中餐館,再以餐飲業作福音橋頭堡,藉著福音小站傳揚福音,那不但是跨文化事工,也是福音遍傳的事工。

餐福使團是宣教使團,需要與地方教會配搭;也是教會增長的切入點、地區宣教的最好對象。基層人士需要中產階層教會幫助,才能自成一體,繼續成長,成為地方教會,以至當地民族的祝福。

餐福運動是主在二十一世紀興起的福音運動,深信不但在華人社會,更會擴張至各民族。但願餐福運動也能成為普世福音遍傳運動的一分子!

 

分類:福音預工長宣帶職宣教同文化宣教

文章出處:《今日華人教會》二○○八年十月號。


2018年5月24日

記第三屆(2007) 歐洲餐福聯合退修會

記歐洲餐福聯合退修會                                                                          
                                                                                                         《洪祥平》

歐洲餐福聯合退修會已於二○○七年七月二十三至二十六日假瑞士的洛桑(Lausanne, Switzerland)舉辦,是次參加的有來自英國(United Kingdom)、北愛爾蘭(N. Ireland)、荷蘭(the Netherlands)、比利時(Belgium)、瑞典(Sweden)、挪威(Norway)及瑞士共一百二十位同工,雖然只是四天三夜的相聚,但是在聚會結束時大家仍是依依不捨,對這幾天在一個環境優美,且在靈裡得到造就,彼此間的分享仍覺不夠,惟有期盼著下一屆退修會的來臨。

回顧「餐福使團」於一九九二年自基督教華僑佈道會(COCM)給予鼓勵而成立之後,是第三次舉辦的聯合退修會,而這次的退修會當中已不是像前兩次純用粵語進行,而改用華語進行,因為這次參加者當中就有超過四份之一的同工是講華語。因此大會一改以往風格,整個退修會都用華語進行,而以粵語翻譯,以示對講華語的同工尊重,同工也鼓勵講粵語的同工學習華語,因為在整個歐洲已不再是單講粵語,大多數人都開始講華語,且「歐洲餐福」也要跟上潮流更改形象,不要讓講華語的教會和同工覺得「餐福」只是屬於「講粵語」的事工。

這次退修會的主題是:「義無反顧」,大會講員李秀全牧師利用《約翰福音》二十一章把主題信息帶出。一.從耶穌的復活,祂對人的關心,關心人的需要而帶出神看重工人過於工作。二.牧師重複語重心長地要我們學習分辨諸靈,要靠聖靈方能成事。三.要看重與神的關係,對人的觀念要突破,讓主的意念代替我們的意念。四.對主的愛,明白主的愛是(一)個別關心的愛,(二)堅定不移的愛,(三)既往不究的愛,(四)先有愛才能事奉。五.提醒我們在事奉的天路上是一條義無反顧的路,要放下容易纏身的俗物。

在培靈會的晚上,牧師以「異象與使命」作為主題,並用《使徒行傳》十六章六至十節來分享,牧師教導說:當我們從神領受之後,揮之不去、重複不變的就是異象。他更從三方面來作分析:一.異象是把「神」與「人」連合在一起。二.異象是把「個人」和」團隊」連在一起。三.異象是把「供」和「求」連在一起。
當我在餐福事工分享後,李牧師作結論時說了一句勉勵的話,他說:「在宣教的事奉上,我們不應把服侍的心態只放在自己事奉的組織、領域上,要把它放在神的國度上,那才是一個普世宣教的意念。」感謝主,李牧師的這一句教導,頓時把屬靈的眼界帶上更深一層去。同時牧師也引用了許多的例子來與我們分享,一而再、再而三的要我們關注教會的宣教事工和弟兄姊妹在靈裡的成長,更要我們的靈命和教會不僅只會長肥而不會長大。牧師也好幾次地重申,若年日可以回流,他會更多讀《聖經》,因此牧師以一位年長的牧者,苦口婆心地教我們在主裡事奉最主要的學習應以《聖經》為主,應當勤快研讀《聖經》。

另李林靜芝師母的家庭生活講座以:一.夫妻之間;二.親子之間;三.三代之間。來與會眾分享,但每堂都是不夠時間,直叫會眾心癢癢,嚷著要加時,但是沒法再安排時間,惟有讓會眾訂購光碟來解決問題,一下子有三十多位會友訂購了,這可真又要勞煩香港的華福同工了。

這次有機會在荷蘭與李牧師師母相聚數天,雖然是應他兩位「祕書師母」(牧師笑稱為「祕書獅母」)的吩咐,不要讓牧師、師母操勞。我夫婦倆當然全力以赴,雖說是照顧,其實是享受著他們兩位長者對我們的關懷和愛護,真是神在我們有需要的時候給了我們夫婦一份豐盛的禮物。老實說,很多時候我們夫婦都讓他人形容為模範夫妻。是的,我們確實是恩愛有加,但相對李牧師夫婦的相敬如賓,我們仍還是望塵莫及(不過不要緊,我們比牧師師母還年輕二十年,還有機會加以努力的)。師母上下車時,牧師仍是「義不容辭」為師母開車門,雖然當時我半開玩笑與牧師說:「牧師你走後我怎麼辦?」但心裡確有種莫名其妙的感受,其實開車門這事在以前自己也常作,但現在呢?好像不當一回事,然而日子久了就不需要嗎!若愛情可變淡,對主的愛就不會隨日子久了而變淡嗎?

李牧師在退修會期間曾幾次說在主裡事奉,最怕的是見到「老油條」的事奉心態,這也是真的,不論對太太的愛或對主的愛,若年日久了,當作到以「例行公事」心態的時候,那應早些警醒。

籌辦一次退修會需要很多同工的擺上,不單如此,還要任怨任勞,從這次由瑞士餐福同工的身上讓我們看到他們的同心和愛心,求主親自報答他們並賜福他們。更感謝主的是所有參加這次退修會的同工,他們對餐福事工的關心和支持。願主再次把餐福事工的異象帶進眾教會裡,讓更多還在門外的餐飲業僑胞早日得著主的福音。

註:此文章刊登於 2007年十月份 的「今日華人教會」

2018年1月2日

歐洲華人教會的佈道對象──神興起的餐飲業福音事工

歐洲華人教會的佈道對象──神興起的餐飲業福音事工                      <<洪祥平>>

            宣教的使命來自耶穌,教會和信徒責無旁貸。這些年來,宣教不斷轉型,群體這名詞愈來愈多人認識。研究宣教的人常以群體代表未得之民,向某些群體傳福音成為特殊的挑戰,因為這可能牽涉專業知識、語言或群體的特殊性,餐飲業則是十分龐大的群體。
            近幾十年來,許多華人在歐洲各國謀生,他們大多從事餐飲業為主。不論在歐洲那個國家,凡有人的地方就有華人和中國餐館,而且數目愈來愈多,逐漸成為當地的主要飲食。然而從事餐飲業的華人的作息時間與一般人有別,不能配合與教會聚會,他們漸漸成為教會未能關顧的一群。
            在宣教上,歐洲所有中餐廳的龐大群體屬「被遺忘的一群」,由於工作時間長,這成為難以攻克的福音戰線,他們仍是目前歐洲華人圈子裡最多未信主的一群,因此神興起餐飲業佈道事工(簡稱「餐福」),這都是信徒實行主的大使命,不單是教會內部的團契,同時也是本地宣教,甚至普世宣教的屬靈爭戰。

知己知彼
    教會必須清楚餐飲業僑胞對福音的需要,並認同主耶穌基督的福音是他們的出路。
   一.從世界觀來看,這是龐大的群體,在華人當中更是未得的群體,行內人大多未信主。
   二.這個特殊群體白日爐頭,夜間枕頭,生活極其枯燥和忙碌。刻板、孤單、社交圈子狹
         窄、精神生活貧乏,容易染上惡習。
  三.離鄉別井,妻離子散,情感上毫無寄託,對當地沒有歸屬感,以前多返鄉歸老,現在走
        不得,抱著只好活下去的心態。
  四.新移民欠債,但報喜不報憂,有必須「衣錦還鄉」才可回鄉的心態。由於言語不同及學
        歷低,除了餐飲業以外別無選擇。

步出教會,進入人群
      餐飲業群體屬於基層人士,生活圈子狹窄,也是社會上最多家庭問題的一群,極需要愛
      和關懷,但他們自我封閉,不易與人接觸,教會需從幾方面入手:
  一.先客後友:先成為他們的客人,建立關係後,才有機會關心和幫助他們。我們堅持定期
        到幾家餐館用膳,他們的廚藝可能不太理想,但為著主耶穌基督的原故,仍然光顧「福
        音飯」。開始時不急於傳福音,但要以基督徒的品格進膳,慢慢與他們熟落,以關心和
        幫助建立關係,才有機會把他們帶到主前。
  二.小孩:家長知道教會是好地方,雖然自己不願上教會,但他們很希望兒女上教會學好。
        教會可安排「嬰孩車」,主日接小孩到教會,與他們建立關係;復活節、聖誕節或教會
        慶典時可安排小孩表演,再由小孩邀請家長前來參觀。
  三.社關:許多餐飲業僑胞都是「半途出家」,教育水平較底,在語言或政府條例上有許多
        不明白的地方。若教會有這方面的人材,不妨舉辦有關的座談會,成為幫助他們的橋
        樑。
  四.玩樂:餐飲業人士作息時間與一般人有別,大家休息時,他們最忙碌;他們休憩時則是
        一般人忙碌的時候,社區活動或節目永遠沒他們的份兒,但他們仍然需要這些團體生
        活,教會可在他們休憩時安排活動,如郊遊、燒烤、體育活動等。

福音的中途站
      餐飲業朋友信主後,很快把他們帶入教會主日崇拜,但未能進入合適的團契時,他們在
      教會的生存率較底,除非當中有許多餐飲業信徒。因此教會必須了解以下問題:
  一.教會多數在週日舉行主日崇拜,但週日是餐飲業最忙碌的時刻。
  二.教會會友大多是高級華僑,週日不用上班,因此兩者的學歷或生活習慣都不一樣。
  三.餐飲業人士是體力勞動者,不慣坐一個半小時,加上初信,也太明白講員所言。
  四.餐飲業人士面對工作和家庭壓力,很少機會傾訴心事,同業聚在一起時會大發言論。
        餐飲業人士需要中途站的生活團契,讓他們在當中學習和成長,然後才讓進到教會。
一.開始時每月一次聚會(再按需要增加),每次約五至十五人(這樣才能彼此關懷及
       照顧,每人關心最多三人,因為他們生活太忙)。
      二.組織盡量簡單:基層人士不喜歡架構。當中也有小群體,每一群體都有領袖,操練
              及鼓勵他們。
三.建立神話語的權威:基層人士重視權威,講義氣,讓他們更認識《聖經》,不要把牧
       師偶像化。              
四.兩星期一次同工禱告會,每三個月一次事工討論會,每年一次退修會及郊遊。
五.輔導與領袖不一定在餐廳打工,每次除了參加聚會,還可舉辦探訪。

讓餐廳成僑頭堡
            「餐福」是餐飲業人士向同行傳福音,這較外行人向他們傳福音來得容易,因為大家有著相同背景和工作,經歷同樣的辛酸,那不足為外人道,作息時間有別一般人,能配合他們的聚會首選地點就是餐廳,打佯後合併桌子便可聚會。
   教會可借用信徒經營的餐廳聚會,但需要教會及同工的支持,可舉辦的聚會包括:
   一.福音聚會,如團契、佈道會、聚餐等。
   二.福音預工座談會;可邀請未信的同行參加,如衛生課題、員工問題、稅務問題、賭博
         問題等。
   三.在餐廳裡擺放福音書報和單張(可用中文和當地語文),或在發票、餐單、外賣單印
         上經句。
   四.在傳統節日舉辦福音聚餐(有收費的聚餐)。
   五.播放福音歌曲及福音電影等。
         任何可以傳福音的方法都可在餐廳進行,只要是由信徒經營的,而教會又願意配合,
         不用餐廳老闆費煞思量,任何一間信徒餐廳都願意合作。福音餐廳不一定要用口傳福
         音,神必用任何方法叫福音種子成長,因為這是祂的工作啊!福音餐廳的對象是所有
         人,包括餐飲業同行、僑胞,甚至外僑。
         信徒專心經營餐廳,在經濟上有能力支持教會事工,教會又願意到餐廳裡教導和傳福
         音,那豈不是很好的配搭嗎?信徒好好利用自己的專業經營餐廳,教會便可用作教導
         和牧養,一同配合開展傳福音的事工,各盡所能,各盡其職,互相效力,彼此同心。
     
長線工作,需教會合作
            「餐福」是長線事工,需花上幾年才有果效,並需要多關心、多協助,多擺上人力或物力,若同區的幾家教會聯合展開餐福事工更事半功倍。餐飲業信徒得到教牧同工的認同和支持,再專心禱告尋求「餐福」方向,順服主及照祂對我們的感動作工,尋求神的旨意和印證。
            人肚餓才會找食物;同樣地,看到事工的需要才有感動參與,因此歐洲「餐福」的主菜是短宣探訪。餐福鼓勵信徒探訪其他國家的教會,雖然只是三、五天,這也配合餐飲業信徒的需求,這幾天一同接受培訓、逐家探訪、吃「福音飯」、一同分享、參與午夜佈道會,短短幾天讓他們看到眾餐飲業僑胞的需要,也看到其他教會信徒在主裡擺上和事奉,幾天的短宣探訪讓我們看到聖靈在當中激勵了很多信徒。

              有人說,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中國經濟開放,許多僑胞都往外跑,因此全球有數不盡的中餐廳及外賣店。靠著神的恩典、聖靈的帶領,「餐福」於六十年代在歐洲發起,二○○六年第一屆利馬(Lima)世界餐飲業宣教大會拉開「餐福運動」旗幟,並很快在北美洲燃燒起來。
           下次進到僑胞經營的餐廳時,你對他們付上主的愛和關心,便已經開始「餐福」了。多去幾次同一家餐館,你已經在吃「福音飯」。享受美食時,想到招待員和廚師也蒙主所愛,你會不期然地關心他們。
            我深信有一天,每家餐廳都得到主的賜福,成為福音小站,承擔福音遍傳的責任。「餐福」現時只在華人群體興起,神把這異象放在華人教會並非偶然,必定有祂的心意。二百年前福音進中國;二百年後,全球遍佈中國餐館,只要我們把福音傳給每家中餐館,再以餐飲業作福音橋頭堡,藉著福音小站傳揚福音,那不但是跨文化事工,也是福音遍傳的事工。
           「餐福使團」是宣教使團,需要與地方教會配搭;也是教會增長的切入點、地區宣教的最好對象。基層人士需要中產階級教會幫助,才能自成一體,繼續成長,作為地方教會,以至當地民族的祝福。
                  「餐福運動」是主在二十一世紀興起的福音運動,深信不但在華人社會,更會擴張至各民族。但願「餐福運動」也能成為普世福音遍傳運動的一份子!
  

曆刊登於今日華人教會 200810 )

2016年4月7日

    歐洲餐館福音事工歷史                                      

宣言:「願有中國餐館的地方就要有主耶穌基督的福音」
         
異象:看見歐洲華人,特別是餐飲業華僑的境況及需要;就確認只有福音才能
          幫助他們。使他們去面對他們所要面對的問題。因此要把握機會,盡力
          向他們傳福音,使他們能藉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而得拯救。  
                                               馬太福音9:35-38   
使命:耶穌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
          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
          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馬太福音2818-20 
宗旨:一 向所有從事餐飲業人仕傳講主耶穌基督的福音,促使他們因著信耶穌
          基督,接受祂為救主及生命之主,去過一個基督化全人的生活。

中國人是以飲食文化及藝術馳名於世。中國人因嗜食﹐所以花上很多時間去研究 [食經 ] 。隨著中國人擴散到世界各地﹐他們也把飲食的文化﹐帶到他們所到之地。與此同時﹐當華人每擴散到一個新地方﹐由於他們未能掌握當地語言到一個可外出找工作的程度﹐很多在無選擇的情況下﹐只好從事少用當地語言的餐飲業。
因此﹐在世界各地﹐都是中國餐館及外賣店林立。這種現象在過去整個世紀﹐直到現在﹐都持續下去。有人誇大地說﹕[是中國人在為世界人提供食物。].
雖然中國人對這現象頗引以為榮﹐但這些餐館必需自己求生存。但卻很少人會對餐館及在裡面工作的人關心﹐國家不會﹑當地政府不會﹑教會當然也不會。
           早期到歐洲的華人除了留學生外,也有「跳船」的海員及一些移民。英國就以香港背景的為主,法國就以越南,浙江(溫州,青田)為主;荷蘭,就以香港和浙江(溫州,青田)。到九十年也有福州來的移民。遂漸隨著大陸開放前來歐洲的人數於90年代急增,也因此北上挪威,瑞典,芬蘭,南下西班牙,意大利,希臘,東去匈牙利,捷克,奧地利,保加利亞等等國家。保守估計現在歐洲的華裔移民有350-400 萬。
           早期移民前來的大都以些小本生意為生,60年代後至今多以餐飲業為主,90年代後加入作貿易批發的。而專業人仕英國較多,其他歐洲國家因著語言原固也相對較少。留學生早期以英國為主,隨著國內經濟成長,近十年來在歐洲各地都有不少的留學生。
由於英國留學生較多,所以由他們建立的團契和教會就以學生和專業人仕為主,而也有一些香港移民經營餐飲業,但卻分散各大小市鎮。因此華僑佈道會COCM有見於此,於在六十年代初在餐館業中呼召出張堯勳牧師在餐飲業中作事奉,之後更成立餐館福音事工部,專注從事餐飲業的僑胞。
除了英國外,在歐洲其他國家剛建立的教會就以在當地以餐飲業為生的信徒較多。所以在歐洲(七十年代)初期建立的華人教會從事餐飲業的信徒佔大比例。
由於當時大都以香港的移民為主流,所以教會大都以粵語進行聚會。隨著日子的逝去,教會的成長,新的移民不斷的增加,到九十年代後教會裡的信徒開始變動,由於從事餐飲業的有些為了更好的家庭生活而轉業,也有些年長退休了,加上新一代在當地長大和多了專業人仕,教會裡從事餐飲業的信徒越見少了。
而新的一批從事餐飲業的移民大都是從國內來的,和當地粵語背景的不同,慢慢的從事餐飲業人仕在教會裡開始流失了。但是在歐洲從事餐飲業的人數不見減少,反而增多了。
九十年代時旅居歐洲的華僑人數經己超過百萬,但其中超過百份之七十都是從事飲食業。由於人數眾多,而且分佈的地域之廣是遍佈整個歐洲,若只是靠為數極之有限的牧者向他們傳福音,不但力量不及、而且肯定也有某些程度上的欄阻。經過多次的探討及等候,神在不同方面的工作,更加在一些從事餐飲業的信徒當中將異象放在他們心中,讓他們認為應全力發動及召集餐飲業內的信徒向同業未信的僑胞傳福音,一則讓事工有更大的擴展,二則以同行的身份去傳,更容易令未信的了解及接納。
經過多年的工作,並展望將來,在張子江牧師和張堯勳牧師的鼓勵和帶動下,終於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六日在華僑佈道會COCM 的協助下英國的餐福團契正式成立,並命名為「華人基督徒餐館福音事工團契」。雖然在行政獨立,但仍與COCM 的餐館福音事工部保持聯繫和緊密合作,而該部的張堯勳牧師更成為餐福團契的首位團牧,帶領著餐福的同工。
為了強化餐福的力量,使傳福音的工作更具實質效果。先後相繼在蘇格蘭、愛爾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挪威,瑞典等作短宣及推廣「餐福」事工。
隨著在不同區域的教會有餐飲業信徒團契成立,餐福的異象更大的擴展;「華人基督徒餐館福音事工團契」的名稱於二零零零年起易名為「華人基督徒餐館福音事工使團」。從團契形式的餐福提昇為餐福使團,當中我們深深地體會到神在當中正彰顯祂的榮耀。
           二零零三年首屆全歐餐福退修會在荷蘭舉辦,共有來自十個國家超過一百五十位同工參加了退修會。在是次的退修當中更通過籌備成立「歐洲餐福使團聯會」議案。二零零四年七月十四日在英國的威爾斯正式成立了「歐洲華人基督徒餐館福音事工使團聯會」,把歐洲各地的使團聯繫一起,成為一個福音的平台,互相效力。
二零零六年七月在澳門華福大會當中成立了「世界餐福使團聯會」之後相繼在歐洲各地、北美洲、非洲、亞洲及大西洲都有餐福的足跡。
二零零九年九月在荷蘭按立了洪祥平牧師,成為歐洲第二位餐福事工的牧師。全心推動歐洲的餐飲業福音事工。
        這些年來,餐福的事工藉著與地方教會籌辦的短宣探訪和音樂佈道會,相繼走訪了匈牙利,保加利亞,奧地利,意大利,西班牙,蘇利南,南非,利馬,澳洲,台灣,香港,澳門,新西蘭,德國,法國,瑞士,美國,南愛爾蘭,捷克,波蘭,英國,比利時,北愛爾蘭,瑞典,挪威,希臘等國,與地方教會建立了美好的關係,並因事工帶給教會美好的祝福。  
        餐福事工由英國開始至今為跨國域而將各區餐福連於一線、讓各區餐福能手同心合力,興旺餐福。神確實地將餐福異象首先放在歐洲這個地域上,然後延伸世界各地,這並非人的作為而是神的計劃;展望將來、我們的禱告是神會在最適當的時候將這異象也放在非華人的餐飲業的領域上。阿們!

                             作者:洪祥平牧師,現為歐洲餐福聯會總幹事
                                                更新於07-04-2016 荷蘭                                                                                                                             

2016年4月3日


窺探歐洲華人教會的挑戰與需要


                                     ——「遇見愛」音樂佈道會後記  夏李繼芳

二○一五年五月,台灣福音歌手史茵茵受到歐洲餐福(歐洲華人基督徒餐館福音事工使
團聯會1)總幹事洪祥平牧師的邀請,前往荷蘭、德國、比利時、英國、愛爾蘭、意大
利等地舉辦將近十場的「遇見愛」音樂佈道會2,與史茵茵同行的音樂夥伴有鍵盤手錢
威良、天路客的夏奕孛、夏李繼芳。(以下由夏李繼芳執筆記述。)
感謝上帝,讓我們這幾個小小的僕人,飛越千山萬水去到歐洲,與各地華人教會的弟
兄姊妹、慕道友們分享我們微不足道的生命故事和音樂;這其中若有一絲動人之處,
我想不是因為我們,而是因為看見了基督。我們也要感謝洪牧師、師母、Edwin和各
地弟兄姊妹們熱誠的接待與照顧。

一行人與歐洲餐福總幹事洪祥平牧師(左二)合影
以部歐洲為主體印象
此趟歐洲行程,以洪祥平牧師在荷蘭赫爾蒙德(Helmond)小鎮的家為基地,往來荷蘭鹿特丹(Rotterdam)、比利時布魯塞爾(Brussels)、德國亞琛(Achen)與杜塞道夫(Dusseldorf),再搭乘飛機至英國史雲頓(Swindon)、南愛爾蘭都柏林(Dublin)、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Belfast)以及意大利羅馬(Rome)等地。雖然每一站都只能短暫停留,但是我們依然把握僅有的時間四處走走一探小鎮、城市風貌。
在華人、甚至可以說世人的印象中,聖經人物、以至耶穌、使徒們似乎總是金髮碧眼的「歐洲人」,可見基督信仰自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形象已深耕人心。歐洲也向來給人文明發達,醫療、教育、經濟、生活進步的印象;不過歐洲其實是由四十多個國家組成,以地理位置區分為北歐、西歐、中歐、東歐、南歐,當我們提到上述的形容時,多數人馬上會想到的其實是北歐、西歐以及中歐、南歐的部份國家;但至於整個歐洲,我們尚有許多沒聽過或不熟悉的國家。
從前存在於地理課本中的知識、記憶,因著這一趟旅程一個一個被召喚回來,而親自踏上這塊土地卻仍然讓人不敢置信。世界如此之大,身為地球的一份子,我們的眼界需要不斷被調整、更新,才不會只專注於自己和所處之地的人事物,而遺忘了其他角落。(歐洲區域分界及國家可參維基百科網頁

「遇見愛」巡演海報
失落的歐洲
馬雅各、戴德生、蘭大衛、巴克禮、白冷會修士、石仁愛修女,還有許許多多來自英國、德國、荷蘭、西班牙、比利時、瑞士、瑞典、芬蘭、挪威等地的宣教士、修女、修士,都將一生奉獻給台灣這座美麗之島,前往香港、中國大陸、其它東南亞地區的宣教士也大有人在;但是,很難想像這塊曾經差出眾多宣教士的土地,如今卻面臨信仰失落的光景。
在宗教改革即將屆滿五百年的現代,卻可以說是歐洲大陸「基督信仰的黑暗時代」;樸實的小教堂乏人問津,隨處可見雄偉的哥德式教堂、羅馬聖保羅大教堂、梵諦岡聖彼得大教堂等多淪為觀光景點,望彌撒、或是聚會的人寥寥無幾。個人主義、消費主義、解構主義、多元主義大行其道,看似重視生命、平等的人道主義、人權主義、環保主義之中沒有的上帝的話語為依歸,叫人感慨萬分。
當我們造訪世界基督信仰的中心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時,看見一群有又一群、各式臉孔的觀光客搶著觸摸彼得雕像的腳,整隻腳被摸得發亮,如同羅馬城內某個希臘神話中掌管性與生育的女神雕像胸部被摸得發亮一樣,頓時讓人反應不過來。而曾經聽聞教堂改建為餐廳、酒吧、超市的新聞在街頭真實映入眼簾之際,也令人無語。

歐洲華人教會一景
歐洲華人教會
那麼居住在歐洲大陸上的華人同胞們又是甚麼情況呢?歐洲華人的移民歷史3大致可以追溯自一九五○、六○年代,當時的華人因為生活困難、戰亂、政商開放等因素而遠走他鄉,幾經波折來到異地。現今居住於歐洲的華人大約有三百多萬人,大多信奉傳統的民間信仰,華人教會約有三百五十至四百間,以來自中國大陸的溫州人、福州人居多,英國、愛爾蘭則以香港人居多,當然在這十場佈道會中,我們也遇到來自臺灣、馬來西亞、新加坡、新疆烏魯木齊、內蒙古以及中國其他地區的華人朋友。荷蘭的華人教會相對健全一些,不過相較於美、加兩國,華人總數約有三百萬人,華人教會超過一千間,華人神學院至少十間,而整個歐洲也只有一間位於西班牙的華人神學院(歐華神學院),比例有些懸殊。
在歐洲各國旅居的華人,以從事餐館業、餐廳服務業、經營雜貨商行為主,德國、瑞士則多是科技業與留學生,建立的教會多半較為弱小,並且大部份沒有傳道人牧養,通常是資深或較年長的弟兄治會,或是幾個講員四處受邀證道。有些華人教會會與歐洲當地教會合租場地來使用或聚會,少部份有能力購買當地教堂,這兩種情況的教會大多兼具質感與美感;在一般公寓、樓房中租賃或借用場地的華人教會則大多簡單一些。
歐洲的華人教會除了極為缺乏傳道人、並且傳道人訓練不足之外,也因為語言、風俗民情、生活習慣的關係,較為封閉,融入歐洲當地生活一直都是困難;甚至連不同地區組成的教會也不常往來,例如以香港人為主組成的教會和以溫州人為主組成的教會,在許多方面都非常不同,而各個教會之間若是論及神學立場、傳統等等就更加難以連結。被邀請到歐洲牧會的傳道人也同樣必須面對語言學習挑戰,我們在德國遇到的台灣傳道夫婦就是如此,而在英國的台灣傳道夫婦,對於語言和環境適應就相對比較沒有問題。年長一輩在歐洲生活二、三十年以上依然不會說當地語言的情況非常普遍,少數中生代(四十歲上下)能夠說當地語言,今天也面臨到下一代,也就是第二代或第三代的家庭、信仰、學校教育等問題。
在歐洲落地生根的華人平時因為從商或餐飲行業,工作時間長,同時也因為經濟衰退的緣故,為了謀生而專注在工作上,子女的教養與信仰的傳承產生一道鴻溝,加上後代因為就讀當地學校、學習當地語言,在歐洲人開的商店、餐廳、公司工作,與父母和父母的教會也產生無形的隔閡,這不僅是家庭問題,也是教會牧養青少年、新生代時所面臨到的困難。
當然,每一洲、每一地區、每一國家、每一城鎮的教會都面對著自身的問題與挑戰,但是對於跨語言、跨地區的歐洲華人教會來說,更是困難重重,更需要努力克服與跨越。同時,歐洲也承載著至少二十五萬的華人留學生,他們停留在當地的時間大多是三、四年左右,由於離鄉背井、生活面臨許多挑戰,常常思考人生問題,對福音較為開放,但流動率也非常高;如何關懷這些留學生,向他們傳福音,並且堅固他們,使他們回國後依然持守基督信仰的生活,又是教會、學生團契另一項重要的工作了。
為耶穌做小事
除了自身教會會友、新移民、留學生、社區民眾等對象,秉持著耶穌基督的教導,身為基督門徒的小基督們,也就是所有的基督徒,本都應當成為世上的光和鹽,服侍這個社會中最弱小、最需要幫助的族群,不過有人說,教會本身都自身難保要如何對社會發聲呢?
這是一幅非常真實的景象:即便是以文明、進步、高品質生活為傲的西歐、北歐,在大城市的街道上仍然不難發現一個又一個的乞討者,甚至還有少女手中抱著襁褓的嬰兒,有人說他們是乞丐集團、有人說他們是吉普賽人、有人說政府其實有給予失業補助津貼,不論他們的身份為何,我們都知道他們是被鄙夷的一群人,並且為數不少。
令人耿耿於懷的是,某日午餐完畢,行經都柏林某座步橋,濕冷的天氣又刮著風,橋上坐著一對臉色蒼白的男女,我們停下腳步問候,並將手中的叉燒包給他們,也給了一些零錢,這樣的舉動想起來著實羞愧,因為我們擁有的那麼多,給出去的卻不過是零頭。離開後,我們忍不住問了同行的傳道人:「教會是否有做一些社會服務的工作?」傳道人回答道:「教會曾經有過這類工作,但是沒有持續下去。」並且低語說:「這些乞討者很多都領政府的補助金,但是都拿去買毒品……」或許這是事實,或許這是藉口,也或許這是幾千年來都無法解決的難題,誰對誰錯無法歸咎……
然而,同樣坐落於都柏林的「基督教堂(Christ Church)」外,卻有一座倒在木椅上的雕像,這座雕像的雙腳上有兩個洞,問著我們一個問題:「如果這個衣衫襤褸的人就是耶穌基督呢?」當德蕾莎修女在印度加爾各答街上撿拾垂死之人回家照顧時,她說她在這些人的臉上見到基督的容顏……這個畫面至今仍深深印在我們的腦海。

都柏林「基督教堂(Christ Church)」外的雕像
 
聖經約翰一書四章20節,使徒約翰記載說:「人若不愛他所看見的弟兄,就不能愛沒有看見的上帝。」馬太福音廿五章40節:「主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廿五章45節:「主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不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不做在我身上了。』」我們可有聽見上主的聲聲呼喚:「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 (彌六8)
結束歐洲巡迴佈道前,我們的最後一站是位於羅馬阿比亞古道上的「主往哪裡去」教堂(Chiesa di Domine Quo Vadis),這裡有一則美麗的傳說:「當時,尼祿王逼迫羅馬的基督徒,眾人力勸領導的使徒彼得暫時逃亡、避避風頭。彼得起初不願意,但後來還是拗不過大家的勸說,便在清晨順著阿比亞古道逃出去。走了一會兒,突然明光高照,他仔細一看,竟是他的主耶穌,彼得於是問:『主啊,你要往哪裡去?』耶穌說:『我要前往羅馬,讓他們再把我釘一次十字架。』彼得聽完頓時心裡就明白了,立即回到羅馬,不久被捕,倒釘十字架而死。」
這或許只是個傳說,但是卻成為我們一行人歐洲之行的提醒與安慰。

羅馬「主往哪裡去」教堂(Chiesa di Domine Quo Vadis)內彼得倒釘十字架壁畫
未來挑戰
不單是華人移民,歐洲也一直是中東、非洲、印度地區人民的移民之地;近年更因為ISIS恐怖攻擊不斷,大批難民湧入,使得歐洲局勢更加複雜,我們也看見更多需要盡上心力之處。而綜觀歐洲境內的基督信仰狀況,不論是本地歐洲人亦或是華人,都絕對是一個需要福音、需要宣教士的地方。
身處歐洲的華人基督徒如何專注於上帝的話語、活出基督的樣式,建立基督化家庭,培養敬虔後代,使其不但榮神,也能向他們的歐洲同學、朋友傳福音,或者更多人因著上帝的呼召而願意進入神學院受裝備,成為傳道人,以及造福社區、社會等等,都需要各地華人一同為他們禱告。與此同時,這個世界也需要更多願意「捨己」的小基督(基督徒)去到環境艱困的地方作一個忠心、良善的僕人,用生命見證主名。
而「你要往哪裡去?」或許不僅僅是彼得問耶穌,其實也是在問每一個人、每一個基督的信仰者;這個問題,我們,和每天都要講它很多遍的計程車司機,一樣陌生。上帝愛世界,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我們,告訴做人失敗的我們如何做一個「人」,又為我們不能解決的罪和軟弱,付上贖價,死了。然而,光照進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但跟從那光的,將得生命,不致滅亡,而有永恆的盼望。身為當代的基督門徒,除了扎心痛悔之外,能做的就當做吧。
願接下來的年日,各地的華人基督肢體彼此幫扶,一同學習基督樣式,舉步維艱,直到生命的終了。
為歐洲華人教會基督徒代禱
一、能夠學習當地語言、融入當地社會。
二、後代子女的家庭教養、信仰傳承、學校教育、敬虔生活。
三、留學生的照顧與傳福音工作。
四、有傳道人願意前往歐洲牧養教會,帶領團契、查經班。
五、有弟兄姊妹願意受更好的神學裝備。
六、有人願意做社會服務與難民關懷工作。
求上帝賜智慧與力量,以真理引領、教導、管教、扶持。
也請為歐洲代禱
一、求主使歐洲人回轉向神,回到神的話語,也就是聖經中。
二、求主保守歐洲各國的領導人能夠以耶穌的榜樣服侍百姓。
三、求主賜下聽從上帝話語並活出基督生命的門徒,將福音好消息傳給歐洲人。
四、求主幫助歐洲政府制訂能夠幫助難民、低下階層民眾的政策。
五、求主保守在歐洲發生的恐怖攻擊事件,願祢憐憫罹難者與傷患,也求祢使攻擊者知道:祢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祢就是那愛者,使他們放下仇恨、不再殺戮。

德國亞琛大學城學生團契(Freie Evangelische Gemeinde, Achen)
(寄自台灣。作者為文字工作者。標題為編者所擬。此文章曾刊登於時代論壇http://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93710&Pid=6&Version=0&Cid=150&Charset=big5_hkscs